专题报道
首个“中国癌症早筛日”启动 专家呼吁重视结直肠癌早期筛查
来源: | 作者:北京健康参考 | 发布时间: 2021-04-17 | 76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《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(2020,北京)》作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之一,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指导。


4月15日,在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第一天,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、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,国家癌症中心早诊早治办公室作为学术支持的首个“中国癌症早筛日”启动会在北京举行。

“预防肠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早期筛查过程中,发现肠息肉,让患者在肠癌恶化前的5-10年通过微创手术切除病灶。”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强调。

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说,“结直肠癌有三个特点:早期症状不明显、干预窗口期长、早期干预生存获益良好。这三个特点决定了,结直肠癌是最应该、最适合、值得推广筛查的癌种之一。”

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教授在启动会上对《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(2020,北京)》做了详细解读,也为上面的问题带来了答案。

“可以先将人群分层,采用适合自己的筛查方式,引导老百姓精准就医,让肠镜检查成为肠癌筛查的最后一个关口。”陈万青主任指出,“首先要了解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,自40岁开始,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,明确风险等级。如果属于高危人群,建议定期参加结肠癌的筛查,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结肠镜,便潜血检测,肠CT结肠成像以及多靶点粪便FIT-DNA等筛查手段,如果有相关遗传性疾病,筛查开始时间要进一步提前。”

《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(2020,北京)》作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之一,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指导。由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团队发起,历经八个多月的调查、讨论、评议、修改和撰写,是中国第一部结直肠癌筛查指南,对于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是科学规范的指导。《指南》于2021年1月15日正式发布,《中华肿瘤杂志》和《中国肿瘤》杂志。

我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粪便FIT-DNA联合检测技术,也得到了《指南》的推荐,明确非侵入性的多靶点粪便FIT-DNA联合检测技术为肠癌早筛的重要手段之一。该项技术经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验证,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。

专家同时建议,社会层面上,包括医院、学会、协会以及媒体在内的各个社会部门应当齐心协力,研究制定相关政策。在个人层面上,呼吁和号召公众珍爱健康,提高每个人的防癌意识,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。
健康新知
医生来了